重订通俗伤寒论分章阅读 1
☆、第1章 序
最新网址发邮件: dz@GUAYISW.COM
哲徐洄溪曰。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故仲景之书有二。《伤寒论》治时病之法也。《金匮
略》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
。则伤寒乃病中之第
症。而学医者之第
功夫也。俞东扶曰。伤寒为
病。治法为最繁。必熟读仲景书。再遍读
贤诸书。临症方有把
。仲景书为叔和编次。或有差误。而聊摄注解。殊觉稳当。续注者。张卿子王三阳唐
岩沈亮宸张兼善张隐
林北海诸。总
越其范围。程扶生《经注》
为明
易晓。然亦
敢直指原文之错误。自方程喻三家。各以已意布置。而仲景原文。从此遂无定局。至柯氏
苏集始放胆删改。而以方名编次。又是
局。徐灵胎《伤寒类方》实宗其式。然予
绎柯氏删改
。万
及《医宗金
伤寒论》之当。先刊仲景原文。另立正误存疑二篇。应改者注小字于旁。可删者摘诸条于
。是非判然。智愚皆晓。
如江西
诏《伤寒集注》
半斥为伪撰。并取数方。
加诋毁。别拟方以换之。以视汪琥将
阳二候。分为二编。各补
贤之方。其意均
使初学
泥古方以害
。而汪犹拘谨。
则放纵矣。惟吴绶蕴
节
《六书》王宇泰《伤寒准绳张路玉伤寒绪论》俱有裨于。即有功于仲景。
二家之说观之。仲景《伤寒论》为千古用方之祖。且其阐明医理。
为中国至
之本。惜其书难免错简。必参观
贤诸书。核对互勘。始有头绪。阅周
之读伤寒论法。颇有见地。爰节述其说曰。《伤寒》非奇症也。《伤寒论》非奇书也。仲景据其所见。笔之于书。非既有此书。而天之
。
据书而病也。读者须每读
段。即设
病者于此。以揣其病机治法。而
借证于书。
得专在文本
安排。总之读《伤寒论》只当涵泳
文。注家虽有数十。以予所见二十余种。皆
免穿鉴附会。言似新奇。莫能见之行事。鄙见只当分作四会。曰伤寒初起本证治法。曰伤寒初起兼证治法。曰伤寒
久化寒。并误治化寒证治。曰伤寒
久化热。并误治化热证治。其霍
、风
、食复、劳复。以杂症附之。再参之陶节
书。及各家论温热书。互相考证。庶于读书有条理。而临证亦可有径途矣。盖经脉部位。与夫形层表里之事。固
可
讲。而究
可
执也。着
乃在气化
推
。
得专在部位
拘泥。此书在唐以
。已非
本。其章节离
。本无
意。论中叙证。有极简者。有极繁者。有方证
者。有
文义
贯者。经设
境。实在难以遵行。安知非错简说简耶。读者只应各就本文思量。
必牵
文。积久自能融会贯通。此真善读伤寒论之活法也。
清《俞
初》先生。在
嘉之间。盛行四五十年。着《通俗伤寒论》十二卷。第
编第
章、勘伤寒
诀。第二章、六经方药。第二编病理诊断。第三章、表里寒热。第四章、气血虚实。第五章、伤寒诊法。第六章、伤寒脉
。第三编证治各论。第七章、伤寒本症。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九章、伤寒
证。第十章、伤寒
症。第十
章、伤寒复证。第四编调理诸法。第十二章、瘥
调理法。其辨析诸症。颇为明晰。其条列治法。温寒互用。补泻兼施。亦无偏主
格之弊。方方切用。法法通灵。其定方宗旨。谓古方
能
中
之病。
得
泥古
之法。全在
片灵机。对症发药。庶病伤寒者真有豸乎。善夫俞惺齐先生有言曰。读书与治病。时
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善读书斯善治病。非读
书之谓也。用古法须用今方。非执板方之谓也。专读仲景书。
读
贤书。譬之井田对建。周礼周官。
可以治汉唐之天
也。仅读
贤书。
读仲景书。譬之五言七律。
宫词。
可以代三百之雅颂也。俞氏此着。劝
古训。博采众法。加以临证多年。经验
富。故能别开生面。独树
帜。多发
所未发。
洗
阳五行之繁文。真苦海之慈航。昏衢之巨烛也。学
诚能从此书切实研
。广为探索。则历代伤寒名家。皆堪尚友矣。兼臣研究之余。略附臆说于
。阅者谅之。
公元九
六年丙辰四月望
何廉臣印岩识于绍城卧龙山麓之宣化坊
☆、第2章 序
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先任
波而负盛名者。曰俞初。行三。凡男
老少就诊者。统称俞三先生。
诊百数十
。
时
名鼎鼎。
孺咸知。其学识折衷仲景。参用朱氏南阳方氏中行陶氏节
吴氏又可张氏景岳。其立方。辛散、透发、和解、凉泻、温补等五法。其断病。若者七
愈。若者十四
愈。若者二十
愈。
十有九验。就诊者奉之如神明。子胡患伤寒。延聘者三。次诊病即有转机。三诊热退神清。能饮稀粥。自用调养法而痊。从此成为知己。赴安镇诊病毕。即
晤谈。对余曰。勘伤寒证。全凭胆识。望形察
。辨
诊脉。在乎识。选药制方。定量减味。在乎胆。必先有定识于平时。乃能有定见于俄顷。然临证断病。必须眼到手到心到。三者俱到。
活泼泼地。而治病始能无误。熟能生巧。非笨伯所能模仿也。余啧啧赞叹之已。
。
《通俗伤寒论》视余。
浏览。其学术手法。皆从病患实地练习熟验而得。
拘拘于方书也。
在于其经验耳。其著作
裁。
曰勘伤寒
诀。二曰伤寒本证。三曰伤寒兼证。四曰伤寒
证。五曰伤寒
证。六曰伤寒复证。七曰瘥
调理法。直捷了当。简明朴实。
余遂珍藏箧中矣。嗣晤任君
波询及俞君方法。据云。有初之胆识则可。无
初之胆识。则
辄得咎矣。有
初之盛名则可。无
初之盛名。则所如辄阻矣。旨哉言乎。虽然。俞氏经验多。阅历
。确有见地。岂容藐视。爰为之随选随录。随录随按。务使俞氏
生辨证用药之卓识雄心。昭昭若发蒙。而余心始慊。若听其尘封蠹蚀。湮没
传。
年旧雨重逢。能毋诮让
乎。余之私意。盖
以良朋实验之专书。为吾绍留
传派。亦医林之风土记也。夫岂好博
表彰同
之虚名哉。毋亦以经验学派。有
可
废者欤。是为序。
乾隆四十年乙未三月望
何秀山识于安昌镇之碧山书屋
☆、第3章 伤寒义(1)
伤寒。外百病之总名也。有小证。有
证。有新
证。有伏气证。有兼证。有
证。有
证。有复证。
传测。
生反掌。非杂病比。奈扁鹊难经但言伤寒有五。
曰中风。二曰伤寒。三曰
温。四曰热病。
五曰温病。仅载脉候之异同。并无证治之陈列。语焉详。
学何所
据。惟中风自是中风。伤寒自是伤寒。
温自是
温。温热自是温热。已可概见。然皆列入伤寒门中者。因
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当时
传于世。
至晋王叔和。以断简残编。补方造论。混名曰《伤寒论》。而名曰四时
证论。从此
切
证。通称伤寒。从古亦从俗也。予亦从俗。名曰《通俗伤寒论》。
皆谓百病莫难于伤寒。予谓治伤寒何难。治伤寒兼证稍难。治伤寒
证较难。治伤寒复证更难。治伤寒
证最难。盖其间寒热杂
。
燥互见。虚实混淆。
阳疑似。非富于经验。而手
心灵。随机应
者。决
足当此重任。
与伤寒证战。谚云熟读王叔和。
如临证多。非谓临证多者
必读书也。亦谓临证多者乃为读书耳。国初喻嘉言尝云、读书无眼。病患无命。旨哉言乎。予业伤寒专科。四十余年矣。姑以心得者。历言其
。
第节·六经形层
太阳经主毛。阳明经主肌
。少阳经主腠理。太
经主肢末。少
经主血脉。厥
经主筋
。
【荣斋按】“六经形层”这个名词,是据周学海“与友条论读伤寒论法”第五、九、十
条而产生的。
“六经”在伤寒论学说,是
个
蒂固的
统术语。本节把六经假定作机
方面的六个层次,虽然说
充分理由,但在病理
的某
分
里用它暂作“代号”,是应该的。恽铁樵先生曾这样说:“六经者,就
所着之病状为之界说者也。”
鹤冲元逸在“医断”里也说:“伤寒六经,非谓病在六经也,假以为纪也已;及其施治也,皆从证而
拘焉。”藤本廉更明确地说:“三
三阳之目,何为而设焉?凡病有六等之差,而地位脉证
同也,概述诸说,皆以六经为病位之假称,而
取于经络之义。”总的
说,伤寒六经,
就病
分作六个阶段;但
机能之亢盛衰减,中间的
尚多,
是这样可以肯定划分的。第三节六经病证中,所以详列了错综复杂的证候群。
太阳部主
中。少阳
部主膈中。阳明
部主脘中。太
部主
。少
部主小
。厥
部主少
。
【秀按】此即六经分主三焦之部分也。《经》云。
焦心肺主之。中焦脾胃主之。
焦肝肾主之。乃略言三焦五
之部分。
而观之。六经为
证传
之路径。三焦为
证传
之归宿也。尝读张仲景《伤寒论》。
则曰
中。再则曰心中。又次曰心
。曰
胁
。曰胃中。曰
中。曰少
。虽未明言三焦。较讲三焦者
为详明。
【廉勘】张沙治伤寒法。虽分六经。亦
外三焦。言六经者。明
所从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所由传也。
外三焦者。以有形之痰涎
饮瘀血渣滓。为
所搏结。病之所由成所由
也。窃谓病在躯壳。当分六经形层。病入五
。当辨三焦部分。详审其所
何
。分际清析。庶免颟顸之弊。其分析法。首辨三焦部分。
膈以
。清气主之。肺与心也。膈
以
。浊气主之。脾胃二肠
肾膀胱也。界乎清浊之间者为膈
。乃肝胆部分也。从膈
而
。
至
。旁至胁。皆清气与津
往
之所。其病
外痰涎
饮。为
所
搏。与气互结。由胃中脘。及
中。
抵少
。乃有渣滓瘀浊之
。
气得以
据附之而成
证。此
中
三焦之
也。
第二节·六经病理
(添加)陈逊斋说。伤寒六经者。、阳、寒、热、虚、实、表、里之代名词也。太阳、阳明、少阳、皆为阳病。太
、少
、厥
、皆为
病。太阳、阳明、少阳、皆为热病。太
、少
、厥
、皆为寒病。太阳、阳明、少阳、皆为实病。太
、少
、厥
、皆为虚病。
阳寒热虚实之中。又有在表在里。与在半表半里之
同。太阳为表。少
亦为表。
太阳之表为热为实。少之表为寒为虚。阳明为里。太
亦为里。阳明之里。为热为实。太
之里。为寒为虚。
少阳为半表半里。厥亦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为热为实。厥
之半表半里。为寒为虚。
太阳少。皆为表。太阳之表。为发热恶寒。少
之表。为无热恶寒。阳明太
皆为里。阳明之里为胃实。太
之里为自利。少阳厥
皆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为寒热往
。厥
之半表半里。为厥热
退。太阳少
皆为表。太阳之表可
。少
之表
可
。阳明太
皆为里。阳明之里可
。太
之里
可
。少阳厥
皆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可清解。厥
之半表半里。
可清解。
得病之初。之正气。起而反抗。发热恶寒。即正
争之表示也。头
、项强、
。即正
争时所发生之充血作用也。此时因
肤开
。
腺通塞之故。又发生有
为中风。无
为伤寒之两
症候。伤寒为散温机能衰弱。故以
黄汤发其表。中风为散温机能亢
。故以桂枝汤解其肌。凡此伤寒中风。可由发
解肌而愈者。皆称为表病。又称为太阳病。
正气抵抗气。在太阳病期
。无法战胜。因而妨碍三焦
之流行。由此而引起寒热往
、
胁
呕、
苦咽
各症。概称为少阳病。《
经》谓三焦为决渎之官。生理学则
称三焦。而称
巴。其理由相同。三焦在脏腑之外。
肤之
。故谓之半表半里。小柴胡
方。为本病之主剂。
正争愈久。
分愈加蒸散。
部粘
。愈加
燥。及在太阳少阳期
。发
利尿
多。则肠胃间之
津。乃愈涸竭。由是发生烦渴谵语。
。但恶热
恶寒之阳明里实症。
则用
虎汤。重则用承气汤。
若肠胃之抵抗足。失去消化
谷之能
。则为太
病。
谷
化。则
分
剩。因而
利。此与阳明病正成反比。阳明热而太
寒。阳明实而太
虚也。理中汤温中去
。故为太
病之专剂。
若造温机能衰减。温为之降低者。则为少
病。中医谓为阳虚。因心脏衰弱。故少
病之脉必微
也。因神经
振。故少
病之症但
寐也。因
温
能分布。故少
病之四肢必厥逆也。此与太阳病正成反比。太阳必发热而恶寒。少
必恶寒而
发热。四逆汤强心生温。实为少
病之主剂。
若夫厥病者。实抵抗
消
退之重
关头也。其病状为厥热互为
复。热多于厥。则抵抗
有恢复之希望。故主病退。厥多于热。则抵抗
愈趋愈
。故主病
。若但厥无热。则抵抗
完全失败。病主
治。
1.重订通俗伤寒论 (古代短篇)
8597人喜欢2.穿越到可以随遍做隘世界 (短篇)
3948人喜欢3.万古至尊 (古代长篇)
8167人喜欢4.偷橡泻医 (现代长篇)
9481人喜欢5.过往为隘(现代短篇)
2118人喜欢6.明月却多情(下):魔界篇 (古代中篇)
7801人喜欢7.医学三字经 (古代短篇)
7207人喜欢8.他吃了绝情丹(帝君真橡打脸婿常1V1H) (古代中短篇)
3770人喜欢9.家剧扫码APP (短篇)
6436人喜欢10.末世之灌精(np) (短篇)
3740人喜欢11.太玄惊穹录 (古代短篇)
9434人喜欢12.超神级好人 (现代中长篇)
2546人喜欢13.赏雀翎 (古代短篇)
2251人喜欢14.史上第一跨国集团 (现代中长篇)
2761人喜欢15.姓刘校花 (短篇)
3269人喜欢16.霸业恒天 (古代短篇)
7311人喜欢17.超级上门乃爸 (现代中短篇)
5150人喜欢18.修真之为师岂敢 (短篇)
2279人喜欢